《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公元前四〇三年

  1. 三家分晋。
    个人认为这个部分的臣光曰写的很牛逼。 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责任在于坚守礼制秩序,确保权力与地位严格依据身份等级授予,不容许任何僭越行为。司马光通过引用历史上诸如仲叔于奚和晋文公等遵循礼教的人物事例,强调了恪守礼法的重要性,并指出三家分晋事件之所以具有重大负面影响,是因为它实质上瓦解了周天子权威下的封建制度及其礼仪基础。
    然而,柏杨对司马光的解读提出了不同的分析角度。对于司马光所述微子不取代纣王是出于维护礼教的行为,柏杨认为其并非微子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受限于当时的政治实况——微子不具备足够的政治支持和实力来实施改朝换代,故而不能归因于其对礼教的坚守,实为客观条件所限,即“非不愿也,乃不能也”。同样,在季札不肯继承吴国王位的问题上,柏杨反驳司马光的观点,指出根据当时的兄终弟及继承法则,季札拒绝继位其实有悖于既定的礼教和家族传承规定。 柏杨批评司马光过于强调维持封建礼制,可能是站在维护传统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立场上。他认为司马光在解释具体历史事件时,可能过分理想化了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操作层面的局限性。
  2. 晋阳之围和智姓家族的覆亡(公元前453年)。这一部分是发生在三家分晋之前的事情。
    司马光认为智姓灭亡是因为智襄子才胜于德。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全无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蠢人干不出来很坏的事,小人却可以。 柏杨指出品德和才能难以区分,君子、小人更是难以分辨。如果监督机制完善,小人还能使用才能做事,愚人还是任何事都干不了。
  3. 豫让复仇和赵籍继位
  4. 魏文侯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夫士贫贱者, 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吴起小传 卒母闻而哭之……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卒母有智慧,明白祸福相倚。

公元前三九七年

  1. 聂政刺死侠累 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最后修改于 2024-02-18